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74章 苏轼4

俞悦:“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乌台诗案了。

元丰二年四月,苏轼调任湖州知州。上任后,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《湖州谢上表》。

这本是例行公事,但苏轼是诗人,笔端常带感情,即使官样文章,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。

他说自己‘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’,‘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’。

这些话被新党利用,说他‘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’、‘衔怨怀怒’、‘指斥乘舆’、‘包藏祸心’。

除此之外,他又讽刺当局,莽撞无礼,对皇帝不忠,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。

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,一时间,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。

七月二十八日,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,解往京师,受牵连者达数十人。

这就是北宋着名的‘乌台诗案’乌台,即御史台,因其上植柏树,终年栖息乌鸦,故称乌台。

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。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,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。

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,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。

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,也上书说:‘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?’在大家努力下,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‘一言而决’。

苏轼得到从轻发落,贬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,‘本州安置’,受当地官员监视。

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,险遭杀身之祸。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,他才算躲过一劫。”

赵匡胤没想到这里面还有他的事呢,他这小半天心情跟坐过山车似的。

本来他正听苏轼的生平听的乐呵,毕竟他大宋出了个能比肩诗仙的文人,他也面上有光。

然后俞悦就说到新旧党争,简直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,把他大宋当自己家一样谁都想来薅一下,好不热闹。

赵匡胤正思考要不要自己打脸假装不杀士大夫的话自己没说过呢,后人又说苏轼因为这句话才没死。

赵匡胤快愁死了,俞悦能不能多说点他大宋啊,就这么点信息根本没法让他做决断啊!

俞悦是听不到香孩儿的心声了,她继续说苏轼:“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,并无实权,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。

苏轼到任后,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